【陆】【T】【装甲】增进步兵排城镇防御火力运用之研究
提要
1.火力是歼灭敌人重要的手段,需要严密规划与运用,充分发挥武器效能,在防御中必能摧破敌人攻击。然而排、班长对建制火力运用作为不熟悉,无法掌握其要领。
2.城镇防御兵力部署应在上级指示之预定接战区范围内,火力规划主要是利用地形、地物结合阻绝设置,迫使攻击中之敌军向阻绝之通道集中,形成对我有利之射击目标,而火力应达长短相辅、曲直互用,形成交叉火网,并随着防御战斗进展,辨别重点目标,优先考虑火力集中转移,次能兵力转移阵地,以建立上、中、下立体战斗空间。
3.本篇主要研究范围以步兵排级部队于城镇防御时,火力借着既有建筑编组阵地为依托,建立能够歼、阻敌军之火网,置重点在城镇防御阵地、火网编成与火力转移时机等要项之提高作法。
一、前言
火力是歼灭敌人重要的利器,而城镇地形复杂,作战空间限制敌军兵力数量与运用;基层排、班长若能有效利用城镇特性,利用建筑物修改成坚固工事,将工事、阻绝与火网三者紧密结合,必能限制敌军行动与歼灭敌之攻击。作者发现排、班长对于编制内之火力规划与运用要领,欠缺灵活与弹性,对城镇作战时小部队战斗力运用影响至巨,期借由本篇研究消除认知上误区,使城镇作战基层战斗力运用更加确实。
二、阵地编成
步兵排城镇防御时射击阵地通常区分警戒、主、辅助、预备阵地,应考虑兵力部署、火网编成、工事、阻绝等,其原则以采取全方位防御与能够相互支援之阵地,建立上、中、下立体防御体系,并能瞰制敌军行动,阻断敌接近路线,其编成要领如下:
(一)确认上级接战区位置:
排长于城镇内编组防御阵地,首先须确认上级选定敌我接战地区,分析敌攻击方向与必经之路线来决定预定射杀敌人位置,通过其周边既有建筑物,编成连续、立体的防御体系,并在统一控制、充分授权之下,采小部队分区、独立战斗方式顽强抵抗敌优势兵力,与敌反复争夺,大量牵制、消耗敌军战斗力,为上级预备队逆袭争取时间。
(二)兵力部署:
步兵排依任务可能于城镇外围担任上级警戒,兵力通常配置于村落、重要路口、高地等可瞰制敌接近路线要点;于城镇外缘担任第一线守备部队时,兵力通常配置于城镇街道方型区主干道周边、城镇内重要路口与桥梁等要点,编成能相互支援之据点;于城镇核心任营(连)预备队之一部时,编成坚固的核心阵地。
因此,针对步兵排在城镇方型区、重要路口、桥梁等兵力部署方式研析如下:
1.街道方型区:
步兵排通常防御正面是1-2个街道区、纵深是1个街道区,并考虑任务、敌情、建筑物密度、结构、兵力状况等使防御正面与纵深数据弹性增减;其警戒位置通常距城镇外缘 400 米附近敌接近路线上要点或建筑物,警戒范围须涵盖排防御正面,并可与上级警戒哨取得连络;主阵地通常位于城镇外缘或城镇内空地(公园)周边,利用既有建筑物修改成掩体工事,于其周边建筑物构筑多个辅助、预备阵地;排观测所应尽可能于主阵地带中心,选择一栋坚固、可指挥、观测全排战斗的建筑物,其各阵地位置应链接周边设施,并设置 (非)制式(蛇腹形铁丝网、刺丝、雷区、诡雷、废弃车辆、土堆等)阻绝设施,形成多点、多道、环形立体配置。
2.重要路口:
重要路口通常是进出城镇市区的主干道与城镇支干道交叉形成十字路口,形成城镇攻击方必经接近路线,故利用十字路口、圆环与其四周建筑物为依托,立体部署兵力,编成掩体工事、阻绝、火网等,形成以交通要冲为中心,可封锁四面八方之路口,以牵制、削弱敌军。其警戒位置应于敌可能攻击方向,并距交通要冲中心位置 400 米处起,逐次诱敌进入我预想接战地区;主阵地部署通常建立于路口中心四周建筑物,而排观测所通常位于路口中心四周选择能够指挥、观测全排战斗之建筑物。
3.桥梁:
城镇桥梁通常可依据河流为天然屏障,为连接进出城镇主要干道,形成攻击方必经接近路线,是攻防双方争夺之要点,防者可利用桥梁四周建筑物编组阵地;其警戒阵地应于敌来攻方向,选择重要之建筑物,以能迫敌提早展开并发出预警通知全排进入阵地;主阵地应选择桥梁另一端,其周边建筑物作为依托,可瞰制主干道之桥梁;排观测所通常位于主阵地中央位置,选择可指挥、观测全排战斗之建筑物,以阻止、牵制、削弱敌大部于桥梁前缘,以确保桥梁安全。
(三)建立火网区域:火网区域须涵盖接战区范围,决定预设敌突破口,以歼灭敌军,其火力范围应标示目标参考点,以确认排火力范围,并侦察阻绝设施预想设置位置,与火网整合成一道有效的防线,迫诱敌军陷入此火制地带,以利守备部队火力发扬。
三、火网编成考虑事项
火网编成须依据各武器之性能,赋予射击任务,使其长短相辅、曲直互用,形成交叉火网,并随战斗进展,歼敌大部于预定射杀敌人位置,其考虑事项如下:
(一)城镇空间:
城镇战斗空间涵盖地表下、地平面、建筑物内部、屋顶、空中等区域,而步兵排于城镇内,可利用地表道路、下水道人孔盖、建筑物与内部楼层、屋顶等位置修改原设施构筑工事,并依特性编成上、中、下层立体火网,以中层火力掩护下层,上层火力掩护中层,有效抵抗进攻之敌。
上层:属远距离射击,配置射程600 米以上距离武器,其火网以排(班)用机枪为主,以射击远距离之敌;或敌武装直升机低空滞留之际,反装甲武器可适时变换至上层位置,集火摧毁敌武装直升机。
中层:属近距离射击,配置射程600-200米距离武器。
下层:属防护射击与阵地内射击(200米内),步兵排建制武器均可纳入配置,通常由直射武器以建筑物、街迭工事为依托,封锁街巷道,射杀迫近之敌;反装甲武器集中配置敌战车接近路线,利用窄巷、道路转弯处、T型路口、地下通道、桥梁、隧道等设施,采一线或纵深配置,以工事、阻绝、火网相结合,迫使敌步、战分离,猎杀敌战车。
(二)武器能力与限制:
步兵排编配之武器包含5.56mm步枪、班用机枪、7.62mm排用机枪、近程反装甲火箭弹、40榴弹发射器等,其武器能力与限制概述如后:
5.56mm步枪:有效射程达400米(结合光学瞄准镜可达600米),通常以直射为主,但须与邻接射击线成交叉,并利用建筑物中、下层或阵地内街道墙角、伏地堡等工事,以较佳之射界射杀迫近之敌,并依战斗需求可附加配备多功能刺刀、榴弹发射器、光学瞄准镜、热显像仪、雷射指针器、强光手电筒、反射击瞄准镜。
5.56(7.62)mm班(排)用机枪:有效射程达800米 (排用机枪射程达1200米),于城镇内多采“单枪配置”,火力构成交叉,可随战斗进展弹性使用,初期可利用高大建物上层实施远距离射击,尔后视战况利用中、下层建物墙(街)角构筑工事或伏地堡,火力封锁街道或于建筑物外缘隐密地形担任反射击任务,以发挥弹道低伸、侧射、斜射功能。
近程反装甲火箭弹:有效射程“固定目标200米、活动目标150米”,通常配置排部附近前方占领射击阵地,必要时可前推部署至警戒阵地或编组连续射击阵地以加大纵深,担任反装甲任务或射击敌重武器、武装直升机与密集人员。
榴弹发射器:射击距离“面目标350米、点目标200米”,通常位于机枪或反装后阵地稍后附近,以增强反装甲火力,射击敌多人操作武器、指挥官、密集人员或遮蔽物后方目标。
手榴弹:近战时使用,亦可运用成为诡雷、集束手榴弹,预置于敌可能接近路线上,以射击、拉绊等方式引爆歼敌。
(三)目标性质:
步兵排城镇攻、防交战时,通常会面临敌战(甲)车、机枪、散兵群、武装直升机等火力攻击,其目标与所威胁的程度有所不同,排长必须了解敌装备能力与限制,利用城镇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体系与运用建制武器、装备、弹药与适时要求上级火力支援,并在统一指挥下,依战况采分、集火射击,火力集中歼灭重点目标。例如:敌战车拥有 105 口径直瞄火力,可将守军建筑坚固工事实施火力摧毁,对步兵而言威胁最大,故排长应优先集中反装甲火力,摧毁敌战车,甲车次之;敌机枪火力与散兵群则集中直射自动武器予以歼灭;消灭遮(掩)蔽物后目标再次之。
(四)火力射击死角:
城镇虽可利用建筑物编成三维立体空间火网,但不是射击武器配置越高,射界就能达到最好状态,反而造成火力无法达到弹道低伸效果,涵盖的火力死角面积则越大,故直射火力除了考虑其有效射击距离来编配武器射击位置外,还须考虑弹道低伸之火力效果(弹道不得高于地平面 50厘米),并于直射火力无法到达的死角区域,使用所属榴弹发射器或申请上级曲射火力弥补直射火力死角。
(五)火力转移能力:
有效的射击方法是对阵地前方行全排集火射击或以班为单位集火,而火力优势重于兵力优势,火力转用重于兵力转用, 防御战斗是靠火力与近战消灭敌人,故于城镇防御选择射击阵地位置,须优先考虑火力转移能力,其次才是兵力调整问题,以避免战斗间兵力横向移动,提高伤亡机率。
四、现况检讨
小部队防御阵地位置,选定要领多以射界广阔,可火制全排防御正面地区与邻接友军地区为主,然而城镇属特种地形,区域火力死角过多,较无法发挥火力射击效果,虽其火网编成所考虑之原则不变,但其配置方式与一般防御略有不同,排、班长面对城镇复杂地形,对于建制火力运用无法融会贯通,现就火网运用现况检讨如下:
(一)阵地工事、阻绝、火网无法结合:
火力要掩护阻绝设施完整,迫使敌军向我默认之通道口集中,乘敌再展开时,以猛烈集火射击,歼敌于默认之通道口附近。然而排(班)长在绘制防御兵力部署图时,仅绘制阵地工事、火网,未考虑阻绝设置,造成三者无法结合,导致无法发挥火力射击效果。
(二)武器配置、火网编成欠缺弹性:
防御地形多选定射界广阔区域,阵地位置强调弹道低伸,发挥侧、斜射功能,而未考虑城镇立体层次空间优势,将武器配置上、中、下立体层次火网。同时常见部队于城镇防御时,因地形射击死角过多,未优先考虑火力转移能力,兵力即变换射击阵地,容易造成火力间断过久。
(三)机枪配置与武器直、侧、斜射功能不得要领:
机枪是排级主要火力,区分「双枪」、「单枪」配置,另武器直射、侧射、斜射及低伸弹道之效能与观念,排(班)长不得要领,致使火力无法发挥。
(四)火网编成未按层级分配与绘制,军官反觇未落实:
火网编成未依分配之射击区域、按兵、伍、班(组)等层层完成射击图卡、火网编成图、演练进出阵地与排、班长反觇阵地等事项未落实,无法适时针对射击死角实施火网修正。
(五)火力无层次与纵深配置,欠缺城镇内要点配置训练:
目前训练多以城镇外缘编成防御阵地,火力建立于城镇外,以开阔空间为主,唯城镇内街道方型区空地(公园)、交通要冲、桥梁等火网配置较为复杂,排(班)长无法在实兵演训中获得经验。
(六)火力射击时机与要领未能掌握:
战斗初期射击阵地位于建筑物较高位置上,以上层火力行远距离射击阵地前600米以上之敌,尔后随敌军攻击进展,逐次交互掩护向中、下层变换射击阵地行低伸火力射击。然而排(班)长无法掌握战机,经常下达口令作兵力调动,士兵在阵地内横向运动极易遭受敌军攻击,不知适时集火转移至重点目标,致使原阵地空置并在未经战斗状况下遭敌突破。
五、 增进作法
排于城镇防御时通常须分析敌人可能攻击方向,利用敌攻击接近路线周边重要地形、地貌编组防御据点,并于据点前设置多重阻绝设施、以编制武器与上级支援火力,编成可相互支援的射击阵地,以构成强固之防御体系,火网编成要领如下:
(一)兵力部署须结合“阵地、阻绝、火网”:
排长接获防御命令后,依指挥程序完成排防御计划时,其工事应区分主、预备、辅助阵地;阻绝设施区分战术型、防护型、辅助型三种类型;火网编成考虑事项如前所述,“工事、阻绝、火网”三者须紧密结合,并绘制于防御兵力部署要图中,以确保火力能掩护阻绝设施的完整,作战时迫使敌军向我预想之信道位置集中,待通过阻绝设施,乘敌再展开时,以猛烈火力朝通道口射击,歼敌于预想位置,以作为防御整备与战斗之依据。
(二)考虑建筑型态、武器弹性配置:
在预定射杀敌人火力交战范围内,利用周边建筑物各楼层、街巷道路与地下信道等适当位置,修改原有设施,依武器之能力与限制,区分上、中、下立体层次构筑射击阵地,同时在预想歼敌区内,由左至右指定力求能发挥集火之目标参考点与律定直射武器火力范围,按班、伍、单兵逐一分配射击区域,使左右相邻班、伍、单兵的火力形成火网交叉,使火力能相互支援。
(三)机枪配置“直”、“斜”、“侧”射要领:
机枪通常在开阔地多采“双枪配置”,配置于可发扬侧射与斜射的重要位置,以掩护排正面之安全;通常在城镇地区,地貌受建筑物影响,形成很多死角,因此,阵地位置多配置于两侧,采“单枪配置”,使火力形成交叉以消除死角。
火网区分直、斜、侧射三种状况,直射时机枪实施远距离射击射界广阔,唯已超过射击距离,当敌进入有效程时,通常在 400 米距离内,已不易发挥有效火力射杀敌人;机枪实施斜射时可与直射、侧射武器编成浓密火网,当敌进入 400-200 米射击距离时,可发挥火制效果,而敌进入近距离内,已不易发扬火力射击敌人;实施侧射时通常不实施远距离射击,以避免曝露射击阵地,当敌进入阻绝设施附近,待准备实施近距离战斗时,机枪射手立即以猛烈的火力急袭,以发挥最大的射击效果。机枪火网示意(如表二)。
(四)分配责任区域,调制射击图卡:
排长对各班与排用机枪分配责任区域与机枪主要射向、班长对各伍分配责任区域并对班用机枪指示主要射向、伍长对各兵指示射击区域、各级军官在指示责任区域时不是平均等距分配法,应针对阵地前敌军可能接近路线、我阻绝设施预设通路数量、地形死角等要在火力上形成重点指向,并视可用时间逐次强化集火射击与分火射击时机与要领,强化夜间各项应变措施,以增加火力运用上之弹性;士兵应完成个人的两张射击图卡(如图五),一张个人保留,另一张交给伍长;伍长整合编组内之武器火网范围,并完成伍的两张火网编成图,一张伍长保留,一张交给副班长;副班长依各伍完成之火网编成图,整合完成两张班的火网编成图,一张保留,一张交给副排长,调制排的火网编成图。
(五)反觇射击阵地,消除火网编成死角:
排长在排防御战斗阶段状况预想时,须至其主战斗阵地前方约 200 米敌可能发起近距离战斗位置附近,以敌军的角度反觇班、排用机枪射击阵地(步枪兵视时间状况决定抽检数量)之伪装、阻绝设施,进入阵地路线演练,避免曝露排主阵地位置,其步骤如下:
1.射手必须位于武器后方,瞄准线保持低伸,并将武器瞄准点置于敌军近距离战斗发起线重要目标位置附近。
2.排(班)长必须以标准步伐沿防护射击线反觇阵地并确定武器射击死角。
3.排(班)长沿最后一道阻绝设施线移动,同时射手操作射击武器对其实施瞄准,当射手无法看到排(班)长肩膀以下部位时,射手用预先协商好之联络方式,发出联络信号。排(班)长再次出现时,再次发出信号。若排、班长出现位置有大面积是在弹道无法射击处,则应向连部报告建议设置为迫击炮之集火点或弹幕。
4.排(班)长应记录各反觇点之检查要项,项目以估算距离与射击死角位置,并实施测量直射武器无法达到弹道低伸之面积,逐次完成射击图卡修订,并督导清扫射界或调整其他武器射向,弥补火力可能形成之死角。
5.排完成防御阵地编成后,最重要的就是防御战斗状况演练,排长须预设战斗时可能发生状况,逐项演练排、班进入阵地,并预设敌于何处出现与律定由何种武器开始射击,使各级能够了解任务的行动要领,熟悉各阶段战斗射击方法变换信号,以有效歼灭敌人。
6.强化城镇据点配置训练:
城镇防御通常以核心阵地为支撑点,建立外、中、内等三层防御阵地,城镇外围通常部署警戒阵地、外围与核心阵地之间,则部署重要据点群,以迟滞、分割敌军、削弱敌军战斗力,降低核心阵地压力,以利核心阵地在有利时机对敌军实施出击,重创敌军。
不同型态地区火网编成概况如下:
方型区火网编成:
排于城镇方型区防御时,通常在敌攻击路线两侧观测良好地点部署阵地,分析敌军攻击方向,利用开阔地形 (如水稻田、都会公园或停车场等)设置火制地带,按火网编成考虑事项,建立上、中、下层火网,并依战况演进适时集中火力,歼灭敌军于城镇外缘开阔地。若外缘警戒阵地遭敌突破,应逐次交互掩护,利用预先规划之撤退路线,诱陷敌至城镇内空旷地,利用据点预设之火网集中火力歼灭进犯敌军。
图六:步兵排城镇方型区火网编成示意图。
重要交通火网编成:
进出城镇要道四周高大建筑物或基础设施,通常是攻防双方必须争夺、控制的关节要点,防御时应充分利用部署阵地,可有效迟滞、消耗敌军,重要交通路口与桥梁火网编成概述如下:
重要路口:
城镇道路概区分十、T、L、Y 字型与圆环等类型,排于此地点部署阵地时,依上级之命令,在敌接近路线上利用周边建筑、地下通道(下水道、地下停车场、捷运地下道)建立伏击(反伏击)阵地与重要路口串接成层层防线,迫诱敌至道路中心位置,将集中火力于路口中心,以有效迟滞、消耗敌军。
图七:步兵排重要路口火网编成示意图
桥梁:
城镇近出重要道路上,可利用河川作为天然屏障,于河川沿线与多处重要桥梁通道上、下设置雷区、阻绝设施,迟滞敌之攻击进展,同时于其周边建筑物或要点建立射击阵地,火力集中于桥梁通道上,迫诱敌至桥梁附近时,再集火射杀桥梁上或泅渡过河之敌,射击时特需注意桥下状况,防敌以桥面之掩护,以一部兵力沿桥下可用桥墩、桥柱、横梁与斜面支撑架等,敌军可有效利用,为桥梁夺取制造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六)火力转移时机与要领:
防御战斗时应针对敌军攻击动态、检视原部署阵地与火力,是否可发挥歼灭敌军效果,适时下达集(分)火射击指示,藉灵活的射击指挥与信、记号运用,适时指向对我威胁最大的目标实施集火射击,歼敌于预定地区。
时机:
防御战斗中敌军已向我默认之通道集中,在敌集中再展开时、城镇外缘遭敌突破,必须封锁突破口之通道,阻敌扩张与制止敌后续部队突入时、发现危害我之敌机枪、敌步、战协同部队、敌指挥官、狙击手、通信人员等有利目标可将火力实施重点转移行集火射击。
要领:
在防御战斗前,排长依预先指示信记号,完成集火射击准备,发现有利目标,立即运用信记号实施排集火或班集火,在集火区域内,给敌人一个致命的伤害,使敌指挥官指挥受到影响,敌士兵眼见连、排长乱了方寸,影响到攻击前进的气势,就不敢贸指挥向前攻击;对集火射击时间而言,通常集火一分钟即可,惟防护射击开始是两分钟,尔后是一分半钟,并视敌攻击情况而定。
指挥口令:
排长的射击指挥应包括开始、终止与转移且要求应发挥奇袭与急袭效果,可以耳语、记号、信号、口技指挥为主,射击口令为辅。信记号通常开始射击利用默认信号,停止射击利用口令传达;夜间可利用红外线信号灯、雷射指针器或曳光弹。指挥口令包括“射击单位-距离-方向-目标-射击方法-射击方式”。
射击单位:单兵、番号(第一班、全排)。
距离:单位米。
方向:正前方(直接说明)、12点钟方向(钟表指示法)、曳光弹位置(弹着指示法)。
目标:敌散兵群、敌多人操作武器。
射击方法:步枪(各放、齐放)、班用机枪(点放、连放)。
射击方式:集火射击、防护射击(城镇外缘开阔平原为主)。
例1:对单兵指示:张○○-200-正前方(钟点法:12点钟方向)、敌散兵群-步枪点放-开始射击。
例2:第一班-200-正前方-敌散兵群-步枪齐放、机枪点放-集火射击。
七、结语
基层军官无论任何事务均要实事求是,尤其是火力规划与运用,班长要将编制班用机枪、步枪赋予射击区域,并亲自检查射界、死角及与邻兵间之重迭区域是否能涵盖射击区域;排长要对班、排用机枪射界、死角,是否能涵盖各班正面,让全排形成严密火网,有效运用分火、集火射击效能,以火力能灵活转移,快速消灭目标,排班长要针对敌军攻击动态,在火力运用上要灵活保持弹性,歼灭敌军确保责任区域之完整。